67.5億并購中止 長信科技“夢斷”比克電池
日期:2024-11-25 07:25:01 作者:宏力精密鋼管 閱讀數:639歷時5個月的重大資產重組,需要暫時告一段落。
8月8日,長信科技發布公告稱,經與交易對方協商一致后,企業決定中止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克動力”)75%股份。
長信科技表示,本次重組中止后,企業擬通過自有或自籌資金購買比克不超過20%股份,購買完成后,上市公司將持有不超過 29%的比克動力股份。并有望于日后重啟收購事宜。
資料顯示,比克動力主要從事鋰離子動力相關業務,產品和服務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數碼產品及后備儲能等領域。在動力電池業務領域,比克動力已與眾泰、一汽、東風、北汽福田等企業達成合作。
結合公告披露情況,高工鋰電分析認為,長信科技中止收購比克動力主要由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策監管趨嚴。包括2方面內容,首先是證監會對境外上市公司私有化回歸A股、拆分資產回歸A股案例進行政策強監管。由于比克動力曾經是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比能源的孫公司,3年前其從中比能源剝離出來的合法性問題,法律程序較為復雜。不僅美國的州律師、聯邦律師,以及香港律師需要出具法律意見,中國駐美領館也必須出具公證函。
其次是,上市公司定向增發及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監管趨嚴。去年,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的部分條文進行了修改,發布了《發行監管問答-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規范上市公司再融資。
按照長信科技今年3月份最終確定的收購方案,即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比克動力、西藏浩澤等持有的標的公司75%股權,交易對價高達67.5億元。企業將以詢價方式增發募集17.56億元配套資金。在監管政策趨嚴的情況下,長信科技在募資方面或將遭遇一定阻礙。
第二,新能源政策或再調整。自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爆發以來,國家陸續出臺動力企業目錄、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重審、補貼政策調整、新國標強檢、3萬公里行駛里程等多個規范鋰電行業發展,打擊騙補行為的政策。
受此影響,動力電池企業普遍在2016-2017上半年遭遇業務大幅下滑的打擊。長信科技跨界鋰電行業存在政策調控帶來的變動風險。
第三,業績對賭失敗風險高。根據雙方簽署的業績對賭協議,比克動力2017—2019年度的凈利潤將分別不低于7億、12億和12.5億元。而比克動力2014—2016年,分別實現凈利潤-1880萬元、2632萬元和4.51億元。
在補貼退坡、原材料漲價、動力電池價格和毛利下滑、市場競爭加劇的綜合情況下,比克動力要實現近3億元的凈利潤增長,壓力非常大,實際存在業績對賭失敗的風險。
諸多因素共同造成收購不順的局面。從2016年9月,長信科技開始籌劃全資收購比克動力股權事宜,到宣布中止收購,企業方為此累積停牌近11個月。
“借殼上市”疑云罩頂
2016年2月,長信科技通過增資比克動力8億元,獲得后者10%股權。正式涉足鋰電產業。
長信科技表示,參股比克動力主要基于三方面的目的:1、順應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趨勢;2、是企業長期布局和內在優勢的必然選擇;3、發揮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優勢,通過整合重組迅速實現企業戰略。
在參股同時,長信科技就明確表示,入股只是與比克動力合作進入動力電池領域的第一步。
同年9月,長信科技籌劃全資收購比克動力股權事宜,遭遇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擺脫“借殼上市”嫌疑。
當時,比克動力預評估值約90億元,體量巨大,且股東較為單一,長信科技需要在發行股份收購時確保控股權不易主,規避創業板相關規則。
為此,長信科技將以13.6元/股發行的2.84億股支付股份對價38.59億元,現金支付28.91億元,其中首期支付的16.91億元現金通過募集配套資金解決。
另外,長信科技將當初計劃的全資收購變成控股收購,收購完成后,原大股東比克電池仍將持有比克動力16%的股份。
同時,長信科技進一步增加控制權,比克動力稀釋控股權。長信科技公司實際控制人陳奇等7人與廉健、廖斌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在實控人由7人增加至9人后,其持股比例也由之前的21.03%提升至23.84%;比克動力股東也由原來的2位,通過引進眾多PE機構,增加至21位。
“兩情相悅”牽手難
經過系列運作后,長信科技在今年3月份確定了最終的收購方案,即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比克動力、西藏浩澤等持有的標的公司75%股權,交易對價為67.5億元。企業同時擬以詢價方式增發募集不超17.56億元配套資金。
交易完成后,長信科技將持有比克動力84%股權,剩余16%股權將視業績承諾兌現情況適時啟動。
但由于比克動力曾經是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比能源的孫公司,3年前其從中比能源剝離出來的合法性問題,法律程序較為復雜。需要美國州律師、聯邦律師,以及香港律師均出具法律意見,中國駐美領館也必須出具公證函。
另一方面,長信科技是創業板公司,重組后的控股股東與交易對手大股東的股權比例要拉開。
但走完程序的代價是花費更多的時間,也意味著更大的風險。
從比克動力拿不到手的67.5億元,聯想佛塑科技收購德朗能失敗、奧特佳停止收購海四達,以及融捷鋰業、蘇州捷力、美拜電子3家鋰電企業2016年業績對賭失敗的案例,足見上市公司并購動力電池企業的諸多不確定性,而未來,這種失敗案例出現的可能性還將進一步增多。
業內人士認為,伴隨鋰電業優質標的快速減少、市場競爭加劇,以及監管政策的趨嚴,上市公司跨界兼并購布局鋰電行業的瘋狂現象或將逐步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