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從鋰電池到純電動汽車百花齊放
日期:2024-11-25 07:26:11 作者:宏力精密鋼管 閱讀數:478自1956年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載貨汽車在長春一汽下線,60年來中國工業的“終極夢想”之一,恐怕就是走出國門。
海外并購、海外建廠……歷經一系列重大布局之后,商務部《2014汽車產業投資促進報告》卻顯示,當前中國汽車出口增長率和出口占產量比率都呈現下降趨勢。
據海關統計,2015年前5月,中國汽車出口同比下降9.1%。
汽車出口疲軟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表象之一。中國汽車出口主要市場為新興和資源依賴型國家,受國際油價、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因素影響,當地經濟走弱,貨幣貶值,需求下降。
事實上2013年后,受新興市場需求不振等因素影響,中國汽車出口已經開始放緩。
大勢之下,對于頗有些知名度的自主品牌比亞迪汽車來說,卻是冰火兩重天。有人曾貼切地描述:“比亞迪傳統燃油車過去三年的銷量是一個完整的拋物線,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則是一條陡峭的上升曲線。”
不過最終的結果是,2014年比亞迪汽車及相關產品業務同比上升3.03%。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增長約6倍,銷量增長9倍。
數字的另一面,是比亞迪K9純電動大巴進入全球5大洲市場。2015年初,K9又在日本京都地區運行。國產車遠渡重洋,于把汽車工業引為驕傲的日本本土分一杯羹,實為破天荒的第一次--雖然并不面對一般用戶,但在汽車論壇中它已被稱為“神車”。
預計2015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營收占比最高可能達到50%,取代傳統汽車業務。
有人于是提出疑問“比亞迪應該拋棄傳統汽車業務嗎?”
這個問題不僅提給比亞迪、提給中國汽車產業,其策略與路徑恐怕也可以讓其他行業的“中國制造”思考。
自主品牌的好日子
“我們的新能源車賣得挺好,以后也會越來越好。”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侯雁對記者說,新能源汽車處在一個“風口”上,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爆發。
不過“在過去的幾年時間內,比亞迪強調將汽車業務重點逐步轉向新能源汽車,其間比亞迪也經歷了公司變革的‘陣痛’。從現在的市場形勢來看,這一戰略思路轉變的正確性已經驗證。”他表示。
2003年,比亞迪以2.7億元收購陜西的秦川汽車77%股權,成為繼吉利之后第二家進軍汽車制造領域的民營企業。此前自1995年到2002年的7年時間里,比亞迪從一個20多人的小廠,發展成為銷售額超過22億元的國際性電池企業。
比亞迪汽車最早就包括三個業務板塊:燃油汽車、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
作為那個時代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代表,比亞迪汽車采取了頗受微詞的“逆向研發”模式:購買各個品牌的全新車型進行拆解學習,從奔馳、寶馬、雷克薩斯到豐田、本田。
2005年,標志性的比亞迪F3誕生,它與一款豐田轎車外形相似,價格幾乎僅為后者的一半,低于8萬元,甚至在幾年后降到5萬元區間。
除了節約研發費用,比亞迪汽車在成本控制上還別具匠心:比如自己生產除輪胎、玻璃和少數標準件外的所有零部件,而不是如行業傳統一樣外包。除了掌握零部件核心的技術,更是節約大量成本。
總之,雖然路徑不同,但當時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第一戰略就是如何降低成本。比亞迪汽車無疑是成功者。
2007年F6上市時,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稱:“比亞迪要在2015年成為全國第一汽車企業,在2025年成為全世界第一!”
此前一年F3銷售63153輛,成為自主品牌汽車增長冠軍。2007年1月和3月,F3月銷連續突破1萬輛。
比亞迪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更貴的汽車”--比如售價20萬元的敞篷跑車S8,很像50萬元上下的奔馳CLK,但無人問津。
自主品牌汽車的低價好日子在2013年走到了頭:一邊是合資品牌普遍價格下調,另一邊則是消費者品牌要求提升以及購買力加強。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與市場份額連續下降的時長,不斷刷新歷史紀錄。比亞迪的傳統汽車業務未能幸免。
后來王傳福總結:“第一是渠道發展過多,擴張過快,太關注渠道的數量,忽略了渠道的質量。第二是我們的品牌宣傳做得很欠缺。2003年開始做汽車,我們稀里糊涂就成功了,但沒有理解品牌的內涵。第三就是在品質方面沒有做好。”
這顯然不僅適用于比亞迪。
15萬元門檻
2008年底,售價不到15萬元的比亞迪F3DM雙模電動車正式上市。它的最大特色是世界首創、可以直接使用家用220V電源充電,可以應對一般中國車主缺少固定車位安裝私人充電樁的現實。
不過F3DM的價格顯然還無法讓人接受。王傳福則在比亞迪傳統汽車業務步入高峰時發現:“與銷量的快速增長相比,比亞迪的品牌成長速度不夠。”他的說法是,比亞迪車型能否跳到15萬元以上級別,與合資公司直接過招,是比銷量目標更難的挑戰。
打造品牌并不是中國企業的長項。王傳福曾說,“比亞迪在做汽車之前是B2B。只要和諾基亞搞好關系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那么多。我們習慣于這種打法。”
一個例子是,比亞迪曾推出了相對高端的MPV車型M6,希望進軍利潤和市場空間都更大的中高級乘用車市場。其后的2011年,比亞迪又推出中高級轎車G6。但進軍高端的嘗試均未取得明顯效果。
“除了發展新能源汽車,中國汽車工業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王傳福的這種判斷雖然受到質疑,但仍奮力推進。
他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與國際電動車競爭對手相比,比亞迪更看重大巴和出租車業務。為了占領這一市場,K9等車型在設計時就強調了續航能力。
在贏得洛杉磯長灘公交項目后,比亞迪美國副總裁Micheal Austin稱,“競爭對手的電池較小,需要中途充電,而K9只需要夜間4?5小時的充電”。比亞迪高級副總裁李柯則表示,“K9在未來3到5年內都沒有競爭對手”。
比亞迪公關部經理易澤民對本刊記者介紹說,公交車的路線相對固定,而且單程距離較短,只需要在“兩點一線”的終點配置充電樁即可。出租車的行車路線雖然比較隨機,但活動范圍一般不超出市區,在城市主干道修建足夠充電樁,亦可以滿足其需求。
然而,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純電動大巴面臨更為苛刻的安全要求。事實上,相當多的國內城市公交系統均因電動汽車的電池安全問題望而卻步。
K9大巴進軍海外,為其轉回國內市場提供了背書。
它的海外之旅第一站即是歐洲,那里也有幾乎全球最嚴格的審核。王傳福曾解釋說,為了選擇更為安全的電池發展路線,比亞迪只能犧牲電池容量。早期的K9在車廂內有寬大的電池箱,甚至使乘客感到壓抑甚至暈車。這個問題到后期終于得到解決,移至地板下,提高了乘坐舒適性。
與低價“中國制造”不同,據透露,在剔除研發等成本后,一輛K9在國內的利潤可能高達100萬元人民幣,進入國外市場則是200萬元左右。
電動車的背后
比亞迪最早由生產電池起家,電池技術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只是在現有技術框架下, “達到指數級別的增長很困難。”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張吉天告訴本刊記者,要實現翻倍甚至幾十倍、上百倍的增長,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次能源革命。
汽車是新能源產業鏈上的一環,而不是全部。
增發加碼新能源,比亞迪近年的戰略意圖愈來愈清晰:電動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儲能電站與光伏產業,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級的產業格局。
“將來技術達到了,可以實現無線充電,終極目標還是全部推純電動車。”侯雁說。
彼時需要的電力,在比亞迪的設想中來自太陽。
“光伏泡沫過后,倒了一批企業,我們意外地擠進了全國前十。”易澤民說,投資新能源風險很高,比亞迪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基本依靠IT產業鏈反哺汽車產業鏈,汽車產業鏈再反哺太陽能產業鏈,“環境最差的時候,老板說一個月要虧掉一個億。”
王傳福堅信,太陽能發電不久會低于煤炭發電的價格。然而,太陽能也面臨存儲電能等技術難題。順蔓摸瓜,比亞迪儲能電站便應運而生。
早在2010年,比亞迪就先后中標中國南方電網的蓄電池、能量轉換系統采購項目,張北儲能項目,雪鐵龍公司的集裝箱式儲能單元項目,中廣核核電站高容量電池儲能項目等。
在2015年夏推出新能源汽車“唐”的同時,比亞迪也發布了首創的“移動充電站”--就像大規模充電寶,滿足日常生活用電以及戶外作業用電。
至于吳創之焦慮的儲能電站商業模式問題,易澤民并不擔心。“電發出來,能賣出去,有利可圖,肯定會有人去做這件事情。”